开往美好的“菜农公交”

来源:欧宝软件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9-11 21:25:19

  这趟233路公交车从莲花镇桐木村始发,经停30多个站点,耗时1个小时,抵达长沙城区。

  车行一阵,车厢里渐渐安静下来,一位大姐犯困打起了盹,手还紧紧抓着装满菜的拖车。

  一位菜农将一筐山上的酸枣放在座位旁。菜农偶然也会带上乡里的野菜干菜特产。

  从终点站下车,黄干林挑着菜走得愉快,他们要走近10分钟抵达柏家塘农贸商场。

  本年69岁的周清梅小孩都在城里,孙辈现已上了小学。早上,老公都会骑车送她来车站,回去也会在车站等着她。

  6时42分,车程现已过了多半,开端步入近郊城区,车厢里堆满了菜。咱们聊着天扯着家常。

  上午10时14分,刚刚闲暇些,李季松(右)和唐志群不谋而合地啃起了玉米,她俩的包里都带着煮玉米。

  回到莲花镇曾家桥村,李季松又跑到菜园里忙活起来。种菜能换些钱贴补家用,她觉得很满足。

  黎明时分,当大多数人还在熟睡,坐落湖南湘江新区莲花镇桐木村的桐木公交首末站已亮起灯盏。十几位菜农守在停车场出入口,身旁放着一筐筐青翠欲滴的蔬菜——辣椒挂着露珠,丝瓜缠着藤叶,空心菜扎成小把,一切都透着刚从田间采摘下的新鲜劲儿。

  早晨6时整,233路公交车按时发起。这趟被当地人亲热称为“菜农公交”的线路,每天迎着晨光发车,载着菜农和他们的期盼,驶过22公里,途经30多个站点,1个小时抵达长沙城区。它把带着泥土芳香的乡下滋味送进城里,也把增收的期望、日子的暖意,装进每一位早上的菜农心中。

  清晨5时30分,天空没有拂晓,78岁的苏爹爹现已拖着小推车来到站台。他是当天的第一名。

  “这些都是4点起来摘的,有红薯梗、冬瓜、南瓜……”他边说边把两个大包裹卸下。6年来,只需地里有菜,苏爹爹就会坐这班车进城,“快的话两个小时就能卖完,慢也就到正午”。

  大约半个小时的时刻,天色渐亮,站台边的凉亭里已靠拢十几人。菜农们把扁担、菜筐堆放在指定区域,比较收成,聊聊家常,也共享行情,彼此之间都很了解。

  “车来了!”不知谁喊了一声,人群登时激动起来,菜农们拎起袋子,急迫地往车上涌。司机樊金超熟练地将车停稳,一边招待咱们顺次上车,一边帮白叟把沉重的菜筐抬上来。

  菜农黄干林挑着扁担,把两大筐蔬菜渐渐挪进车里,选了个靠窗的方位坐下。“总共带了四五十斤,主要是丝瓜和辣椒。”他拍了拍筐沿,满足地看着这些“抢手货”,咧嘴一笑,“自家种的有机蔬菜,比外地进的新鲜多啦!”

  不过两三分钟,所有人都已坐定,233路公交车按时起程。一排排菜筐规整地堆放在过道两边,车厢宛如一个移动的小型菜商场——这是天长日久磨合出来的次序与默契。

  公交车一路向前,从弯曲的乡下小路驶入平坦的城市大路。它改动的不只是菜农的出行方法,更悄然扭转着村庄的人口流向。

  “曾经一个人骑‘小电驴’进城,天不亮就要出门,菜拉得少还不安全。”黄干林回想道,“现在坐公交能带更多菜,风吹不到雨淋不着,还能在车上歇一会。”他算了一笔账,一天大约能卖两百多元,比起3年前刚从外地返乡时,收入多了,心也定了。

  233路公交线路注册后,不只载货量明显添加,比较早年的进城方法还缩短了半个小时,真实成为一条快捷的“卖菜专线”。正因如此,不少像黄干林这样足不出户多年的农人,被家门口的“致富经”连续招引了回来。

  坐在他死后的李寿泉正眯着眼睛,抓住车上的时刻小憩,身边堆着几大筐“战利品”。在回到桐木村之前,他曾在马王堆蔬菜批发商业商场打拼过18年,是卖菜的一把能手。

  “家里房子要搞装饰,就回来了。”李寿泉没想到,这一留竟发现了新的商机。现在他每天清晨1时就下地摘菜,雷打不动赶首班车出门,中午卖完就回家。“一天能赚三四百元,心里特别结壮。”话音刚落,李寿泉的脸上漾开了笑脸。

  莲花镇坐落湖南湘江新区西南部,镇域面积114平方公里,下辖11村1社区,人口5.3万,以“莲花大米”“莲花甜桃”等为代表的特征农业品牌家喻户晓,农产品已然成为该镇的一张亮丽手刺。

  “咱们一方面能保证菜农的出行安全,不必再自驾或拼车进城;另一方面票价只需2元,也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。”在长沙公交集团运营公司第五业务部2车队桐木公交首末站值勤队长陈建辉看来,菜农们起早摸黑不容易,他们能做的便是让每一个人上得来、坐得稳、安全到。

  近年来,长沙公交集团一直倾听菜农心声,不只将夏日首班车提早至6时发车,早顶峰班次距离缩短至20分钟,上一年还将首班车车长从8米升级到10米,供给了更大的载货空间。

  “最早一班车的人和菜都是最多的,咱们一定要提早准备。”樊金超介绍,虽然菜农大都将蔬菜整理过一遍,但泥沙水渍仍在所难免。为此,每天清晨4时多,保洁人员就已开端清洗清扫车厢,回程后司机也会把座位清洁洁净。“不能等乘客上来觉得肮脏,咱们要做在前头。”他表明。

  车票仅售2元,服务却从不打折。樊金超开了5年的233路公交车,与许多菜农成了老朋友。“有时看到他们卖剩了点,我也会帮着呼喊两声;下雨天也尽量多等一分钟。”他说,“咱们都是尽力日子的人,能帮一点是一点。”这些细微处的照顾,让这趟公交充满了情面温度。

  早晨7时,阳光正好,233路公交车按时停靠在麓云路地铁站。菜农们熟练地挑起扁担、汇入人流,奔向不远处的柏家塘农贸商场;与此同时,一群头戴安全帽的建筑工人正早年门上车,赶往莲花镇象鼻窝邻近的工地,开端新一天的繁忙。

  一趟公交,每日往复,不曾连续。它络绎于城与乡,衔接菜园与餐桌,也承载生计与期盼。在日复一日的跋涉中,小小公交正驶出城乡交融、村庄复兴的温暖之路。

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