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导航
平昌县“特色集群” 激活地方经济“一池春水”
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8日电 (张书浩 岳亮)“闲置厂房变成了‘金窝窝’,在家门口上班每月3000元,还能照顾老人孩子。”9月8日,巴中市平昌县丰收村得胜纸厂的车间里,系着工装围裙的工人阮靖一边忙碌一边感慨。
近年来,平昌县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,统筹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,通过盘活闲置资产、培育优势产业、激活乡土经济等方式多元发力,让县域和乡镇经济成为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增长极。
走进位于丰收村的得胜纸厂,全自动生产线正高速运转,薄如蝉翼的原纸经过压花、分切、包装,10秒内就变成一包包印着“得胜纸厂”字样的抽纸,顺着传送带送向成品区。
“你看这新换的智能设备,比以前效率提高3倍!”得胜纸厂负责人吴泽松指着正在高速运转的设备称,订单已经排到10月底,重庆、广元、巴中的经销商都在催货,前8个月销售额已达700万元。车间一旁,3名工人围着打包台忙碌,捆扎带“咔嚓”作响,堆成小山的纸巾箱正等着被货车运走。
为何将纸厂建在丰收村?缘于202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,在外务工的段青松返乡忙着四处打探选址准备开办纸厂,丰收村村支书刘云得知消息后主动联系了他。“你租地建厂成本过高,不划算!我们村有闲置厂房,租了很快就能引进设备投产。”两人一拍即合。
随着纸厂发展壮大,丰收村以村集体20万元入股纸厂,成为纸厂股东。如今,该村通过整合闲置资源入股纸厂和养殖场,每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超40万元,解决困难家庭50人就近务工,带动40余户家庭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。
这样的“变身”不止一处。在莲花村,当地利用撂荒地种植牧草,盘活闲置养殖场养殖肉牛,每年可实现村集体收益10万元以上。而在双泉村,曾经破旧的闲置村小已改造成农副产品加工中心,车间里碾米机、挂面机嗡嗡作响,每年村集体收入超15万元,村民通过入股分红增加收入,一举多得。
沿着蜿蜒的乡村公路来到马灵社区,大巴山牛牧业肉牛养殖场的青贮饲料清香扑面而来。400余头西门塔尔肉牛分栏饲养,有的甩着尾巴低头进食,有的悠闲地踱步。
“前两天刚卖了600多头,均价1.4万元一头,钱刚到账就联系到东北的犊牛供应商了!”基地负责人踩着胶靴走进牛舍,伸手摸了摸肉牛的脊背。“现在存栏的这批牛,春节前出栏能再赚一笔。”
作为平昌县肉牛产业核心区,得胜镇的肉牛产业早已形成“养殖+交易+加工”的完整产业链条。场镇中心的得胜牛市里,每天清晨都挤满了来自川陕渝的客商,经纪人拿着计算器穿梭其间,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。
“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活牛交易市场,年成交量超1.5万头,交易额达2.5亿元!”得胜镇经发办主任何红琼介绍,依托市场带动,全镇已培育出3家千头以上规模养殖场、22家100至500头规模养殖场,全年肉牛出栏量稳定在1万头,带动500余户农户通过养殖、务工、运输等方式增收。
不远处的莲花村,80万羽蛋鸡智慧化养殖项目建设正酣。10余名工人戴着安全帽,站在脚手架上固定厂房钢架。“主体工程已经完工,3号厂房的智能温控设备昨天刚进场。”项目现场负责人王鹏拿着图纸,指着正在安装的输料管道介绍,今年11月份首批10万羽鸡苗进来后,这里能实现喂料、清粪、集蛋全自动化。
据了解,项目一期投产后,容纳40万羽蛋鸡,年产值约7000万元,还将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线,让鸡粪“变废为宝”。
“哒哒哒……”9月4日,得胜服装内衣厂的车间里,缝纫机声此起彼伏。20余名工人坐在流水台前,冯春梅戴着顶针,手中的针线在粉色布料上飞快穿梭,不一会儿就缝好了一条内衣肩带。
“以前在广东打工,一年才能回一次家。现在在家门口上班,月薪虽然少一些,但是晚上还可以给孩子辅导作业。”冯春梅说。
车间尽头,管理人员肖娟正在核对订单:“我们主要做加工,订单都是找好了的,根本不愁卖。”
而在镇便民服务中心的电商直播间里,热闹同样不减。主播拿着一块腊肉对着手机镜头。“家人们看过来,这是我们得胜镇的土猪腊肉,柴火慢熏30天,肥而不腻!”镜头外,两名工作人员忙着打包,快递单已经堆了厚厚一摞。
“我们搞‘一月一村一轮’直播,上周在五星社区直播卖挂面,1小时就卖了500斤。”何红琼介绍,2025年以来,已开展7场直播,卖出3.2吨农特产品,带动460余户农户增收12.5万元。一旁的货架上,牛肉酱、土鸡蛋、手工粉条等30余种“土货”整齐排列,正等着通过屏幕走向全国各地。
“我们围绕‘一头牛、一只鸡、一瓶酱、一包纸、一件衣’做文章,让每个产业都落地生根。”得胜镇镇长张洪胜表示,镇上建立每月“红黑”榜和挂牌调度机制,以精准治理推动镇域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。(完)
① 凡本网标注明确来源:本网或中国新闻网·四川新闻的全部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新社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标注明确来源:中国新闻网·四川新闻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。 ② 凡本网标注明确来源:XXX(非本网)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 ③ 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是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 联系方式:中国新闻网·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线
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。 刊用本网站稿件,务经书面授权。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,违者将依照法律来追究法律责任。 法律顾问:四川昊通律师事务所。
- 上一个: 风雨中据守——记海口供电局韩波的特别父亲节
- 下一个: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